国足一旦输球,教练几乎成了众矢之的,所有责任似乎都要由他来承担。可这锅真的是教练一个人背得起吗?这背后的问题,难道就只有教练的因素?
作为普通观众,我们看这事儿往往云里雾里。一方面,成绩确实让人失望,恨铁不成钢;另一方面,换教练换得频繁,似乎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根本解决。真的能靠频繁换教练来扭转乾坤吗?
这不,18强赛的失利刚刚尘埃落定,伊万科维奇黯然下课,韩国媒体又开始冷嘲热讽,说我们老是把锅甩给教练,却不愿面对24年没进世界杯的真正原因。他们还说中国足球技术不过关,战术老套,换教练都换了十几任了。听着这些话,确实让人心里一阵刺痛。
每逢国足失利,舆论场立刻炸开了锅,各种声音此起彼伏。有些人说是教练不行,现场指挥乱套,战术布置不合理;也有人指责球员,基本功不扎实,比赛态度消极;还有人把锅甩给体制,认为青训体系缺失,选材机制有严重问题。
这顶“不行”的帽子,一个比一个大,但实际上,哪一个环节能说毫无问题呢?
先来说说教练。这些年来,国足教练层出不穷,从土帅到洋帅,从默默无闻到名声显赫,各种类型的教练都尝试过了。然而,成效却始终不显著,几乎没有质的飞跃。
当然,教练不是没有责任。有些教练确实战术保守,临场调整能力欠缺;有些对中国足球环境适应不佳,出现水土不服;还有的教练,可能只是为了履历“镀金”,敷衍了事。
但话说回来,再好的厨师也难做出好菜如果没有好的食材。再聪明的教练,也需要优秀的球员去执行他的战术。若球员基本功薄弱,配合不默契,再复杂的战术也只能是空中楼阁。
球员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。不得不承认,中国足球整体水平与世界强队相比,仍有明显差距。
技术粗糙、战术意识滞后、身体对抗能力不够强,这些老问题一直存在。
更让人担忧的是,部分球员职业素养不足,场上不够拼搏,场下新闻缠身。这样的球员,怎能期待他们为国家争光?
当然,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到球员头上。
球员的成长环境、训练条件、职业发展空间,都是体制因素影响的结果。
中国足球的青训体系长期被诟病。
选材范围狭窄,训练方式落后,竞争机制不完善,这些问题根深蒂固。许多有天赋的少年,因各种原因无缘职业足球。
展开全文
同时,职业联赛中也存在不少乱象。假球、黑哨、俱乐部经济困难,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中国足球的健康发展。
中国足球的问题,是系统性且复杂的,多环节相互影响、相互制约的结果。
单单责怪教练或者球员,都太过片面。
说白了,中国足球就像一栋老旧破房子,修缮的地方多得数不过来。换个油漆工,根本治不了根本问题。
我们需要做的是全面“体检”,找出问题根源,然后对症下药,开展系统性的改造。
这过程需要时间,更需要耐心、决心和勇气。
球迷的情绪我们完全理解。
谁不盼望中国足球腾飞,谁不梦想在世界杯的舞台上看到国足英姿?
但足球不是喊喊口号就能踢好的,必须一步一个脚印,踏实努力。
每次输了都去骂教练,不如冷静下来认真思考:中国足球真正的路该怎么走?
解决问题远比发泄情绪更重要。
下次国足再输球,希望大家能多点理性分析,少点无谓谩骂。
中国足球的未来,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。
与其把希望寄托在换教练,不如将精力放在青训和整体提升球员水平上。
中国足球的路还很长,且走且珍惜。
换汤不换药,根本病因不除,换再多教练也没用。不如踏踏实实抓好青训,或许才能见到一丝希望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